敏感期: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,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。敏感期的出现使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个层面有强烈的兴趣,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、有意识性的活动。
感统失调:简单来说就是,大脑与身体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出现的轻微障碍,使得孩子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。敏感期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的现象,过了特定时间段,相应的敏感期现象也会消失。感统失调虽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,但各种阻碍孩子发展的学习障碍不会自行消失、改善,应该在12岁前通过专业的感统训练来进行提高和改善。虽感统失调和敏感期的一些现象相似,区别两者的最简单方法是:了解各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段,并与孩子的现有表现做对比。
比如,孩子在两岁之前的口腔敏感期内喜欢吃手,属正常现象。三岁以后甚至到幼儿园的年纪,若还持续吃手、咬指甲,则多半是口腔触觉发展不足的问题,需及时进行感统训练改善。
语言的启蒙始终伴随着婴幼儿,甚至是胎儿期。对着胎儿说话,婴儿的咿呀学语就开始了语言敏感期。区分我的和你的、我和你的界限。主要表现:从开始说“我的”到开始说“不”到模仿他人,渐渐地孩子们有了自我意识。不断追问“为什么?”,打破砂锅问到底。通过一问一答,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。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,到寻找相同兴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赖,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,孩子经历着人际交往的全过程。掌握两者的区别,不必为孩子正常的敏感期表现而困扰,也不会轻易忽视孩子已出现的感统失调现象,家长可以自行对照,若孩子在某一敏感期出现了差异化表现或持续时间较长,还是要重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