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说话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,在语言发展过程中,遇到词不达意、表达不清楚怎么办?
来看一个家长的询问: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了,我发现他的语言表达有一些问题,说话一直词不达意,断句漏字情况很严重,“我吃饭”说成“我饭”,没法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意思。请问这是怎么回事?
其实,这是属于表达性语言障碍的一种。
表达性语言障碍:是发育性语言障碍中的一种类型。
是指一种特定的语言发育障碍,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应有水平,但语言理解力在正常范围内。

比如,2岁还不会讲单字词,3岁不会讲短语。随年龄增长,仍然词汇量少,语句结构过于简短,且常有语法错误,难以叙述往事。
但他们一般能够听懂他人指令和要求。非言语性沟通正常,能够利用示范、姿势、模拟等非言语表达形式,主动寻求与人交流。
部分孩子会出现同伴关系不佳、情绪失调、多动注意不集中等社交一情绪一行为问题。
那么,造成孩子表达性语言障碍是什么原因呢?该怎么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呢?
在发音器官的锻炼上,很多孩子都存在不足,这也是造成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之一。
很多父母经常给孩子吃得绵软,肉弄得很碎;菜、水果,也切得很小块;甚至喜欢直接将水果打成果汁让孩子喝等等,导致孩子缺乏大量的坚硬物质的咀嚼,减少了口腔和牙齿的锻炼机会,进而会影响孩子发音器官的锻炼,从而导致语言发育迟缓。
在孩子可以吃硬质食物后,可以让孩子自己啃苹果、梨、桃等水果,从而锻炼口腔肌肉;还可以通过吹蜡烛、吹泡泡等活动进行口肌锻炼,提高灵敏度。孩子学会“说”之前,要先练习“听”,“听”是孩子最初的语言学习重要途径之一。听不清和听不懂都会造成语言发育迟缓或发音不准。孩子要想会口语表达,首先要听到发音——模仿发音——自主发音——理解发音,最后才能进行语言表达。每个人在学习说话时,都要遵循音素、音节、字词、句子、语法等的顺序,慢慢夯实自己的语言基础,以此来充实、完善语言表达系统。父母教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发音正确、教孩子说话的范围不要超纲。
★家人都不喜欢说话、缺少交流,沉默寡言的氛围减少孩子语言学习的机会。孩子从胎龄6-8周听神经就开始发育,20周左右具备听觉,出生之后就具备听力。家长们多给孩子听听音乐和用语言跟孩子互动,孩子出生后,多与孩子沟通交流,而不是直接给孩子听语音或看视频学习。孩子一哭就把奶嘴塞嘴里,造成孩子连表达的机会都没有了,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语言发育。孩子1岁以前可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,1岁以后要延迟满足。多利用孩子的生理需求来提问,如:你是想吃饼干吗?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。
孩子描述困难的过程就是语言训练的过程,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大量的体验过程中感官得到了刺激,心智得到了发展,认知得到了提升,这些都是语言发展的前提条件。一个家庭里说普通话的、多种方言的、外语的,各种语言夹杂,利于孩子“听”“说”能力发展。家庭里尽量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,普通话、方言夹杂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孩子“听”“说”能力发展。大脑皮层分别有处理听觉、发音、词汇、认知、语言组织与推论的功能区,透过神经组织将这些功能区与身体感官密切配合,高度统合,最终形成了语言能力。当孩子想要向父母表达:“我想吃苹果”,孩子必须先通过视觉、触觉等感官来认识这是一个苹果,并且知道它的作用是营养和解渴,然后在自己想吃或口渴的时候说“我想吃苹果”。如果孩子连认识都不认识,见都没有见过,也没有听说过,那让孩子给你交流什么呢? 应对方法:
到专业机构做感统训练、根据老师指导做家庭配合训练。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语言迟缓的表现,应尽早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全面、系统的评估和检查,制定康复训练计划,帮助孩子早日恢复。经过康复训练后,虽然每个孩子的恢复速度不一样,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早介入效果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