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去除沟通障碍的原因:例如倘若是听力损伤的孩子,可适当配戴助听器或接受人工电子耳植入,以降低后续有语言发展问题的机率;或是如果唇颚裂会导致构音的问题,应手术修补。
2.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触:如果孩子与大人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触时(孩子看着大人),大人可以即时口头赞美他。
3.建立共同的注意力,自我对话与平行对话:比方都看着同一个玩具。大人可以藉由参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,以建立共同注意力。在双方建立共同注意力以后,大人可将正在从事的活动结合语言,并且进行自我对话与平行对话。例如大人和小孩玩积木时,自我对话:「我把积木堆得好高。」也可以平行对话,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,例如大人说:「哇,你把积木叠得好高啊!」
4.回应式互动情境:大人在对话性互动中,示范适当的语言。视孩子沟通状况而定,大人给予回应。重点是要逐渐建立「对话式互动」,大人和小孩要有「均衡式沟通」,而不是大人自己讲一大堆话,完全没让小孩有反应的机会。
比方妈妈说:「你要喝奶奶吗?」大约6个月以上,孩子可能会微笑、或以任何声音回应、或点头或以任何动作或手势表示要喝(只要孩子有表现出任何反应皆可,无论是面部表情或声音、动作回应都可以),大人再喂奶;大约1岁以上,孩子可能会说「要」或「喝」或「奶奶」,或仍以手势或动作表示要喝,这些回应皆可营造回应式互动情境。
5.提示阶层变化:在上述「均衡式沟通」时,大人也必须视孩子的能力而有提示阶层的不同变化,简单来说就是「如果孩子没反应,大人就给予提示」。
例如:大人可以问1岁以上的孩子:「你要吃什么?」如果孩子没反应,大人可以给予更多「提示」,比方二选一,改问:「面或饭?」如果孩子仍没反应,大人再问:「吃面好不好?」如果孩子有任何反应(声音或动作或表情),就算过关,也不要过度逼迫孩子。
比方爸爸要上班了,妈妈可以跟孩子说:「跟爸爸说再见」,如果孩子不会说,就给予提示,妈妈再说:「爸爸要出门了,跟爸爸说再见」,如果孩子仍不会;妈妈可给予手势提示,妈妈先挥一挥手,如果孩子仍没有照做挥手,妈妈可以轻轻拉起孩子的手,如果他仍没反应,可轻拉他的手挥挥手。
6.参与并解释:大人在给予孩子指导时,必须符合孩子的沟通能力。大人说话时必须声音清楚、速度放慢、语句完整。
7.大人适时的等待:给予孩子时间理解或整理讯息。对话时,如果孩子反应较慢或正在思考,大人必须暂停,至少等待大约5~10秒,让孩子有时间表达他想要说的话,不要催促孩子。许多大人都会不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,这一点要特别注意。另外,如果孩子尚未发展出口语,大人可将促进互动、认知与理解为目标,透过引导来帮助孩子;不能用强迫的方式来逼孩子说话。
8.情境布置:家里不要太凌乱,以免孩子被其他物品吸引注意力而分心。给予孩子适龄的玩具,重点是不要一次给予孩子全部的玩具,可先给一个,如果他表示还要时,再给他其他玩具,以诱发孩子沟通的需求。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时,也可以用轻拍大人或以其他手势动作来表达需求。
9.观察与倾听: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、肢体动作等,并了解孩子已经学会的能力。
10.跟随着孩子的领导:为了维持孩子在互动中的兴趣,大人可加入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,大人模仿孩子的动作或声音(比方看到孩子在玩电话玩具,大人也可以加入假装听电话,并可说「喂~?」),并可说出孩子正在做的事,引导孩子注意大人。有时候大人要先模仿孩子,孩子才会模仿或注意大人。但必须注意,不代表所有事情都顺着孩子,大人仍需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。
11.示范、扩展句子:在不强迫的前提下,适度鼓励孩子使用口语进行沟通尝试,例如:孩子和妈妈在玩车子玩具,当孩子注视着妈妈手里的车子玩具时,妈妈可以给予提示:「要车子」(设立语言目标),孩子回应说「要车子」,妈妈可扩展他的句子说:「你想要红色的车子」,并将车子给他。
12.和孩子阅读绘本:大人可以带孩子阅读绘本。并可视孩子不同年龄的语言发展能力,选择念一句话或一个段落后,再适当提问(以故事结构为基础,包括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等)。